这个回答下面大多都不是河北考生,在靠着想象写内容。
我是石家庄的考生,回答一下。
首先,要从历史说起。曾经河北的教育基本是三足鼎立的,石家庄、唐山、邯郸,此外保定和沧州也有一些不错的学生,这些地方每年高考成绩分布也比较均匀。但是从90年初期,突然变成了石家庄一枝独秀,甚至是垄断性的优势。
这背后有两个原因,一是90年代初期石家庄扩建了好多学校,比如41、42、43全是那时候建校的,突然多了好多学校,导致老师的匮乏,所以其他城市的一些优秀教师就趁着机会来石家庄了,这其实是石家庄作为省会的一次吸血行为。二是别的城市的好学校一般只有一所,比如唐山一中和邯郸一中,而石家庄一直是三所好学校,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正定中学,在90年代末期还有了43中和辛集中学的异军突起。石家庄这些学校为了提高整体实力,所以一直在互通有无,搞了很多教学联盟,石家庄学生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当时有很多次多校联考。
基于这两点,到了21世纪的头几年里,除了唐山一中和邯郸一中(邯郸一中甚至都没坚持多久)两所学校还能保持不错的成绩外,其他城市的学校几乎全面崩盘了,高分段学生石家庄的占比畸高。甚至很多年里,石家庄的一些二线高中,比如17、24、40、42、43的成绩放在其他城市都是第一第二的水平。
显然其他城市的学生就丧失了机会。在01年到03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点里,之后河北先后出了两个非常大胆,并且也不好说是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当然,某种角度解决了石家庄教育资源一家独大的问题 – 变成了石家庄和衡水两家独大。
这两个正常一是默许跨地区招生,二是允许民营资本介入公立教育。后一点我们当时称为公办民助,当时的重点中学都会有两个牌子,一个是公立学校只能在片内招生,一个是民办学校大范围招生,甚至义务教育阶段都在这么干。
但为什么成功的衡水?
要解释这个问题,还要从衡水说起。
外地人可能不知道衡水是什么一个城市,很长时间里,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全是河北倒数两名。 我上高中的时候衡水只有一家肯德基(刚开门时是大新闻),没有麦当劳没有必胜客,连一个正经的购物中心都没有,哪怕现在去衡水看着还是像一个大县城。衡水虽然是一个地级市,但是我们当时一直叫衡中是县中,甚至我们把这类死学习的中学统称为县中。
在当时衡中并不是最早搞的,最早做全省掐尖招生的是石家庄二中,让其立刻超过了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一中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都是河北最好的中学,但是石家庄一中一直有一颗搞素质教育的心,并没有参与到这一轮掐尖招生和拼命卷的浪潮中,导致了被全面超越。石家庄一中的结果也证明了在河北的教育环境里你不能搞素质教育。
在当时的这一轮浪潮里,最早成功的县中并不是衡中,是辛集中学,开始时热度比衡中高得多。但最终胜利的是衡中,原因很简单。
在这么一个基础设施极差的地方,如果有一个愿意搞教育的人站出来,当地政府会怎么做?肯定是全面开绿灯,于是就有了衡水中学 + 衡水一中这种看着畸形的发展模式出现,甚至是突破了政策底线的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对这一所学校的保护是难以想象的。而石家庄市区内的学校是享受不到这些政策倾向的,甚至省里施压,衡水也会死扛着,在当时衡中是他们最大的招牌。
当然也不能否认李金池的能力,去精英中学依然可以复制衡水中学的成功模式。但他的能力没有大势重要,哪怕没有他,也会卷出来另外一个类似形态的学校。
所以归根到底无非是三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最最最主要的原因是河北的教育资源太匮乏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匮乏,必须要内耗。二是政策上有漏洞,衡中的出现有政策铺垫。三是衡水因为过于贫穷,好不容易出来一所名牌中学,当地给与了最大的保护。
至于有些人认为是民营资本的入侵是根本原因,这显然太 Naive 了,河北的基础教育阶段前两年取消了公办民助的模式,全成了全公立,强制片内入学,结果是好学校变得更强了,差学校变得更烂了,并且穷学生更没机会了。以前那几千块一两万的学费还可能掏得起,现在的学费变成了一套学区房,而那些有钱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资源好,先天成绩就好。高中同样如此,如果限制了民办,那有钱有权的也能继续侵占教育资源,大不了把户口迁过来不就好了,河北省内都是随便落户的。
事实上,衡中早就被严重侵占了,现在在衡水系的中学念书的学生已经很少有穷人的孩子了,基本都是有钱人家的。但并不能说这个政策是错的,除了衡中系,河北还有好多跨区招生的学校,至少能让一些家里条件不好的人来上学,而不是留在本地,和一堆地痞流氓们混日子 – 很多县城的公立学校都要面对这个情况,倒不是说教育质量不好,而是教育环境不好。
现在衡水的武邑中学(武邑中学也是那个时代的卷王学校之一,只不过没卷过衡中)就是这类为相对差一点的学生提供集中教学的中学,一学期学费大几千块,虽然比公立贵很多,但是至少比大部分小城市甚至县城的公立学校教育质量都高,这个学费咬咬牙也能出得起。类似的学校有很多,光武邑就还有另外一个宏达学校(评论有人提醒,其实宏达学校就是武邑中学的民办部分),都是来自县城的孩子,如果留在原地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现在把他们集中起来,至少还能有走出河北的可能。
其实,大部分省份都是两三个高中垄断高分档的学生,并且好学校都在省会。你如果是一个小城市家境普通的顶尖学生,在这些省份没准更绝望,因为你12年的教育阶段都没办法和省会的学生拼教育资源,而河北这个政策还给了你一定的可能性。你要你成绩好,就可以接受全省最好的教育。
所以河北的政策本质上是给了一个所有人相对公平一点的卷的权利,然后大家敞开了卷,只是衡中成为了这场养蛊运动的胜利者。
当然,这还是在做自杀式的内耗,这个模式并没有提高整体的升学率,无论怎么做都是在侵占别人的升学率。在这个问题上,怎么想都会发现,仿佛是一个零和游戏,甚至是一个全败的游戏,只是有些人比较惨,有些人特别惨。
所以,真正的错误只有一个,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也是社会资源不均,去抨击教育部门根本不解决任何根本性问题。
之所以出现在河北,是因为河北过于严重,外部看是没有好大学,内部是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两个叠加起来导致的这个结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政策怎么改都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