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垃圾分类的那些疑问

我在北京上一个住的小区的垃圾房很有特色,是一个砖混的半间小房子,里面放了三个大垃圾桶,最早这么干应该是为了外面看起来干净一点。我搬到那里第二天就发现这种垃圾箱有个问题,当垃圾箱被清空以后,第一批倒垃圾的人会乖乖的扔到垃圾桶里,而当垃圾桶快满以后,整个小房子都会散发出来垃圾的恶臭,后面扔垃圾的人根本不会接近这个了垃圾箱,开始在周围扔垃圾,于是出现了周边垃圾一堆一堆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业对垃圾房进行了改造,做法是给小房子加了两扇门,做成封闭的房子,上面留了一个扔垃圾的小窗户,想法肯定是让住户直接从那个扔垃圾的窗户扔进去就好,但是现实是反而情况更恶劣了,因为只要有任何一个人扔到了外面,后面的人都会默认的以为垃圾房满了,结果就是垃圾房外的垃圾在肉眼可见的增加,于是仅仅几天以后,物业又进行了一次改造,在垃圾房门口又摆了一个大垃圾桶,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几个小时就会来人清理一下外面这个大垃圾桶,几个月以后我发现几乎没人往小房子里扔垃圾了,每次清理垃圾的时候几乎都是空的。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看到这种情况,2013年在上海时,遇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情况,物业穷尽各种办法调整垃圾桶的使用方法,最终发现无论怎么调整都会越来越乱,只能回归到最简单的每天多收两次。

更重要的其实是,我在北京和上海住的地方都是城市里最好的学区之一,理论上是这个城市素质最高的一批人,依然会被垃圾的问题所折磨。

-

我不清楚别人怎么看,在奥运会和世博会以后,我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的最大的改观就是越来越干净了,随手乱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这是建立在有非常非常多公共垃圾桶的基础上,如果一个城市要强制执行垃圾分类,势必要调整公共垃圾桶,而调整公共垃圾桶也无非两种做法:

做法一,公共垃圾桶数量不变或者适度减少,但是强制公共垃圾桶也要进行垃圾分类,现在看上海应该就是采用了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在实操中管理难度极大,我每次去城隍庙的时候就特别糟心,明明有的是垃圾桶,但是吃剩的东西总是扔的到处都是,在北京上海这个情况已经算不错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小吃街真的是脏到无处下脚。如果在这种前提下,还要让所有游客强制进行垃圾分类,这管理难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对公共垃圾桶的管理还必须24小时有人盯着,否则随时就会有周围的住户过来扔垃圾,不说别的地方,一条南京路上要怎么管理垃圾桶就是个大问题。

做法二,干脆移除街道上所有的公共垃圾桶。日本的做法就是如此,去日本玩的人肯定有这种糟心的印象,在路上的所有垃圾都要拿回宾馆处理,非常麻烦。这种做法在中国依然面临着居民素质的挑战。出于安全考虑,北京有活动的时候经常会移走一些路段的垃圾桶,至少这两年我看到的情况是,当这些垃圾桶被移走以后,街道两边绿地上的垃圾肉眼可见的增加,这还只是偶发情况,如果是长期情况,真的很难保证所有人都会严苛自律把垃圾拿回家。

我去日本的时候发现过数次很有意思的情况,在日本某些奥特莱斯和大的商业里还是有公共垃圾桶的,在半夜或者一早的时候,就会有大量周边的住户过来扔垃圾,当然这些奥特莱斯和商业肯定是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的,但也没办法24小时派人盯着垃圾桶。

在中国公共垃圾桶的问题一定会更复杂,因为人口总数更多,人口密集度更高,整体居民素质的浮动也是最大的。

可能大家还有印象,以前北京和上海的街头有很多卡通形象的垃圾桶,外观很好看,但是这两年几乎见不到了,核心原因就是这些垃圾桶容量不行,实用性太差,满了以后垃圾就会被扔的到处都是,最后还是要摆出来最传统的垃圾桶,毕竟和满地垃圾相比,垃圾桶的外观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

我有一个特别喜欢半夜出去散步的生活习惯,晚上12甚至三四点钟出去散步,这个时间点一般除了我以外,只有保安和另外一群人还在游荡,一群捡垃圾的人。

我在中国生活过的所有城市里,捡垃圾的人都存在,甚至不是少数,这群人的存在产生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结果,通过市场行为实现可回收垃圾的回收。

垃圾分类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非两点,一是保护环境,减少塑料制品等对于环境的破坏;二是对于金属和纸制品等资源实现二次利用。现实是靠着这些捡垃圾的人,这两点已经可以办到了,而且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政府不用多花钱,民众不用增加工作量的情况就办到了。

类似的方式在欧洲之类的地方也能看到,最典型的是饮料瓶是有费用的,喝完以后可以找专门的机器退钱,所以在这些欧洲国家肯定不会有人乱扔饮料瓶,哪怕你扔了肯定也会有人捡走去退钱。

如果政府觉得现在捡垃圾的人收拾的还不够干净,那么干脆提高垃圾的回收价格,肯定比强制推行垃圾分类要省事省钱有效率的多。

当然官方考虑的问题可能是希望和日本一样,通过提高垃圾的倾倒成本间接影响垃圾的产出。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削减生活垃圾需要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想要靠一个倾倒垃圾改变生活方式,那随便乱扔垃圾改变更容易一些。

-

强制推行垃圾分类还会有很多衍生问题,比如最麻烦的垃圾肯定是厨余垃圾。

为了解决厨余垃圾的分类,很多上海人已经开始准备装厨房破碎器了,厨余垃圾直接打碎了冲下去。

中国人的餐饮习惯相对而言并不健康,最典型的体现是用油量太大。如果经常自己做饭的人应该会有一个生活经验,尤其是北方可能会体会很强烈,食用油在冬天容易挂壁阻塞下水管道,这个问题我在美国时一样也遇到过。

所以我们脑补一下,以前多数人的厨余垃圾还是扔垃圾桶,如果开始选择破碎冲下去的话,居民的管道能不能承受的住这么多的油脂堆积?甚至市政管道能不能承受的住也是个大问题。

哪怕我们厨余垃圾出去扔掉也会遇到问题,在日本和韩国厨余垃圾可以用专门的袋子盛放然后扔掉,这种袋子是可降解的,所以可以和厨余垃圾放到一起处理。

而在中国我们现在能不能买到这种可降解垃圾袋?使用了以后物业承不承认这个垃圾袋可以扔?这一系列问题至今都没有一个正经的解答。

-

全世界执行垃圾分类最成功的国家就是韩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之所以能做成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一是国家土地面积小,物产匮乏,垃圾分类在国家的角度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导致了政府会不惜一切代价强行推行;二是这两个国家依然有非常高比例的全职主妇,有精力去研究垃圾分类的工作。

但凡这两点不满足的国家推行垃圾分类肯定会遇到各种现实阻碍,比如美国虽然在实行垃圾分类,但真的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就知道那种分类相当的形式主义,很多公寓根本不区分垃圾,公共垃圾桶随便扔,住别墅的只要保证每天记得推哪个垃圾桶出去,而公共场所的垃圾扔的和中国现在差不多。

-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反对垃圾分类,相反的我很支持垃圾分类,但现在这个垃圾分类的政策不光无法推行垃圾分类,甚至会摧毁垃圾分类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严肃性。

日本从1980年开始执行垃圾分类,到整个垃圾分类政策完善运作花费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这还是建立在日本政府有迫切垃圾分类需求的基础上才做到的。

现今中国部分城市这种希望一步到位的垃圾分类政策只有可能不了了之,结果可能会导致很多年的时间如果想再次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只会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