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物流业的最后一公里就是不要这一公里了

故事是这个样子的,我在北京北四环的一个小区大概住了快三年,中间换过一次房子,但还在小区里,我最近一年发现了个让我特别糟心的事情,快递越来越不愿意送上门了。

我们小区里有一共有四五个给快递员放快递的地方,有快递柜,也有小卖部帮收快递的,还有专门的快递驿站。

双十一前赶上活动在京东买了一堆书,当天在淘宝又买了一堆,双十一之后就等着到货,京东先到的,我有一天早起看到已经提示在送货中了,就决定等着他来,结果等了一上午没见到,看了一眼京东后台,给我扔到驿站了,我走过去一看,一个大箱子,试了一下是在太重了,里面大概有30多本书,就打电话跟快递员说让他给我送家里去,我毕竟写的就是送到家里,快递员态度倒是真的不错,说让我放着就好,晚上9点多钟给我送了过来,还给我道歉。

淘宝那箱子书是真的糟心,一样的剧情,等我看到以后发现已经被韵达给我扔到了小卖部里,而且很不凑巧是整个小区离我家最远的一个,大概有700米,中间还要穿一个高低不平花园,我到了以后一看,打了两个箱子,加起来和之前那箱子差不多的重量,给快递员打电话,一听内容就直接挂了,再打就不接了。我就抱着这个两个箱子在小区里走走停停了20多分钟才到家,回家称了一下,两个箱子加起来30斤整,比我去健身房还累。我家楼下连机动车都可以停,他哪怕直接扔我楼下也好,我相信至少比这个方便的多。

当然这次我就当作是双十一的后遗症了,毕竟事情多,虽然很不情愿但是心里还是体量了一下他们。

最崩溃的是我写这篇文章前。我前两天在淘宝买了一堆东西,都是算好了昨天或者今天到,正好明天出门用,一共9件东西,五个快递,到配送点都是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都是今天早上起来正在送货中,我早上还暗爽了一下,时间算的正好,结果,苍天饶过谁!

五个快递把东西送到了三个点里,没有一个送上门,我没有接到任何一个快递的电话,而且我所有快递都要店家备注了送上门,我在家等。

写这篇文章前我刚去取了所有的快递,有两件上还有商家用大马克笔写的送上门。

然后我给所有快递员打了一个电话问他们为什么没送上门,答复有两种,顺丰的答复是抱歉太忙忘了联系了,剩下四家百世快递、韵达、申通和天天的答复是,他们现在全是送到快递柜或者驿站了,以后不送上门了。

不送上门了?

-

这件事我相信肯定不是只有我遇到,我搜了一下微博上应该是普遍现象。

我这里不讨论法律和合规的问题,我知道他们肯定不合规,我也举报了,至于有没有答复再看,我真的觉得有意思的是对这些地点的使用这件事上。

我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当时电商还是风口,大家都在探究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么解决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说怎么做从配送点到门的最后这一点距离。

这最后一公里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一是不同种货物的最后一公里模式完全不同;二是不同物理空间的最后一公里模式也完全不同,比如写字楼和住宅;三是针对冷链等特殊物品的最后一公里几乎是空白。这是当时被认为阻碍电商业最大的痛点,当时也被认为是最大的商机。

我大概六七年前第一次在上海见过快递柜这种东西,当时认为这个是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大杀器,然后在三四年前开始大规模使用,现在连三四线城市基本都用上了。还有就是和便利店或者小卖部合作代收快递,这两个分别解决了不同情况小区的最后一公里。

结果呢?

结果就是这种功能存在以后完全没有考虑人性问题,快递员当有了这么方便的投递方式之后肯定愿意偷懒。本来是为了同时方便用户和快递员的一个设置,现在纯粹是在方便快递员,给用户反而添麻烦了。

我终于明白了,物流业做了这么久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就是彻底不要这最后一公里了,让用户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甚至有点自我怀疑,这会不会是某种创业或者做产品的思路,把某项工作以一个看似合理的方式转嫁给用户,以达到产品流产运行的目的。

可能还真是。